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5009.16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前言
本标准代替gb/t 5009.168-2003《食品中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的测定》、
gb/t 22223-2008《食品中总脂肪、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测定水解提取-气相色谱法》、gb 5413.27-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脂肪酸的测定》、gb/t 9695.2-2008《肉与肉制品脂肪酸测定》、gb/t 17376-2008《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制备》、gb/t 17377-2008《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sn/t 2922-2011《出口食品中epa和dha的测定气相色谱法》、ny/t 91-1988《油菜籽中油的芥酸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本标准与gb/t 5009.168-2003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增加了内标法和归一化法;
——修改了原标准中的色谱柱,将玻璃柱改为毛细管色谱柱。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总脂肪、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的测定。
本标准中水解-提取法适用于食品中脂肪酸含量的测定;酯交换法适用于游离脂肪酸含量不大于2%的油脂样品的脂肪酸含量测定;乙酰氯-甲醇法适用于含水量小于5%的乳粉和无水奶油样品的脂肪酸含量测定。
第一法内标法
2原理
2.1水解-提取法:加入内标物的试样经水解-乙(yi)醚溶液提取其中的脂肪后,在碱性条件下皂化和甲酯化,生成脂肪酸甲酯,经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析,内标法定量测定脂肪酸甲酯含量。依据各种脂肪酸甲酯含量和转换系数计算出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动植物油脂试样不经脂肪提取,加入内标物后直接进行皂化和脂肪酸甲酯化。
2.2酯交换法(适用于游离脂肪酸含量不大于2%的油脂):将油脂溶解在异辛烷中,加入内标物后,加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通过酯交换甲酯化,反应完(wan)全后,用硫酸氢钠中和剩余氢氧化钾,以避免甲酯皂化。
3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
3.1试剂
3.1.1盐酸(hcl)。
3.1.2氨水(nh3·h2o)。
3.1.3焦性没食子酸(c6h6o3)。
3.1.4乙(yi)醚(c4h10o)。
3.1.5石油醚:沸程30℃~60℃。
3.1.6乙醇(c2h6o)(95%)。
3.1.7甲醇(ch3oh):色谱纯。
3.1.8氢氧化钠(naoh)。
3.1.9正庚烷[ch3(ch2)5ch3]:色谱纯。
3.1.10三氟(fu)化硼甲醇溶液,浓度为15%。
3.1.11无水硫酸钠(na2so4)。
3.1.12氯化钠(nacl)。
3.1.13异辛烷[(ch3)2chch2c(ch3)3]:色谱纯。
3.1.14硫酸氢钠(nahso4)。
3.1.15氢氧化钾(koh)。
3.2试剂配制
3.2.1盐酸溶液(8.3mol/l):量取250ml盐酸,用110ml水稀释,混匀,室温下可放置2个月。
3.2.2乙(yi)醚-石油醚混合液(1+1):取等体积的乙(yi)醚和石油醚,混匀备用。
3.2.3氢氧化钠甲醇溶液(2%):取2g氢氧化钠溶解在100ml甲醇中,混匀。
3.2.4饱和氯化钠溶液:称取360g氯化钠溶解于1.0l水中,搅拌溶解,澄清备用。
3.2.5氢氧化钾甲醇溶液(2mol/l):将13.1g氢氧化钾溶于100ml无水甲醇中,可轻微加热,加入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即得澄清溶液。
3.3标准品
3.3.1十一碳酸甘油三酯(c36h68o6,cas号:13552-80-2)。
3.3.2混合脂肪酸甲酯标准品。
3.3.3单个脂肪酸甲酯标准品:见附录a。
3.4标准溶液配制
3.4.1十一碳酸甘油三酯内标溶液(5.00mg/ml):准确称取2.5g(精确至0.1mg)十一碳酸甘油三酯至烧杯中,加入甲醇溶解,移入500ml容量瓶后用甲醇定容,在冰箱中冷藏可保存1个月。
3.4.2混合脂肪酸甲酯标准溶液:取出适量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移至到10ml容量瓶中,用正庚烷稀释定容,贮存于-10℃以下冰箱,有效期3个月。
3.4.3单个脂肪酸甲酯标准溶液:将单个脂肪酸甲酯分别从安瓿瓶中取出转移到10ml容量瓶中,用正庚烷冲洗安瓿瓶,再用正庚烷定容,分别得到不同脂肪酸甲酯的单标溶液,贮存于-10℃以下冰箱,有效期3个月。
4仪器设备
4.1匀浆机或实验室用组织粉碎机或研磨机。
4.2气相色谱仪:具有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
4.3毛细管色谱柱:聚二氰丙基硅氧烷强极性固定相,柱长100m,内径0.25mm,膜厚0.2μm。
4.4恒温水浴:控温范围40℃~100℃,控温±1℃。
4.5分析天平:感量0.1mg。
4.6旋转蒸发仪。
5分析步骤
5.1试样的制备
在采样和制备过程中,应避免试样污染。固体或半固体试样使用组织粉碎机或研磨机粉碎,液体试样用匀浆机打成匀浆于-18℃以下冷冻保存,分析用时将其解冻后使用。
5.2试样前处理
5.2.1水解-提取法
5.2.1.1试样的称取
称取均匀试样0.1g~10g(精确至0.1mg,约含脂肪100mg~200mg)移入到250ml平底烧瓶
中,准确加入2.0ml十一碳酸甘油三酯内标溶液。加入约100mg焦性没食子酸,加入几粒沸石,再加入2ml95%乙醇和4ml水,混匀。根据试样的类别选取相应的水解方法,乳制品采用碱水解法;乳酪采用酸碱水解法;动植物油脂直接进行步骤5.2.1.4;其余食品采用酸水解法。
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择内标,对于组分不确定的试样,第一次检测时不应加内标物。观察在内标物峰位置处是否有干扰峰出现,如果存在,可依次选择十三碳酸甘油三酯或十九碳酸甘油三酯或二十三碳酸甘油三酯作为内标。
5.2.1.2试样的水解
酸水解法:食品(除乳制品和乳酪):加入盐酸溶液10ml,混匀。将烧瓶放入70℃~80℃水浴中水解40min。每隔10min振荡一下烧瓶,使黏附在烧瓶壁上的颗粒物混入溶液中。水解完成后,取出烧瓶冷却至室温。
碱水解法:乳制品(乳粉及液态乳等试样):加入氨水5ml,混匀。将烧瓶放入70℃~80℃水浴中水解20min。每5min振荡一下烧瓶,使黏附在烧瓶壁上的颗粒物混入溶液中。水解完成后,取出烧瓶冷却至室温。
酸碱水解法:乳酪:加入氨水5ml,混匀。将烧瓶放入70℃~80℃水浴中水解20min。每隔10min振荡一下烧瓶,使黏附在烧瓶壁上的颗粒物混入溶液中。接着加入盐酸10 ml,继续水解20min,每10min振荡一下烧瓶,使黏附在烧瓶壁上的颗粒物混入溶液中。水解完成后,取出烧瓶冷却至室温。
5.2.1.3脂肪提取
水解后的试样,加入10ml95%乙醇,混匀。将烧瓶中的水解液转移到分液漏斗中,用50ml乙(yi)醚石油醚混合液冲洗烧瓶和塞子,冲洗液并入分液漏斗中,加盖。振摇5min,静置10min。将醚层提取液收集到250ml烧瓶中。按照以上步骤重复提取水解液3次,最后用乙(yi)醚石油醚混合液冲洗分液漏斗,并收集到250ml烧瓶中。旋转蒸发仪浓缩至干,残留物为脂肪提取物。
5.2.1.4脂肪的皂化和脂肪酸的甲酯化
在脂肪提取物中加入2%氢氧化钠甲醇溶液8ml,连接回流冷凝器,80℃±1℃水浴上回流,直至油滴消失。从回流冷凝器上端加入7ml15%三氟(fu)化硼甲醇溶液,在80℃±1℃水浴中继续回流2min。用少量水冲洗回流冷凝器。停止加热,从水浴上取下烧瓶,迅速冷却至室温。
准确加入10ml~30ml正庚烷,振摇2min,再加入饱和氯化钠水溶液,静置分层。吸取上层正庚烷提取溶液大约5ml,至25ml试管中,加入大约3g~5g无水硫酸钠,振摇1min,静置5min,吸取上层溶液到进样瓶中待测定。
5.2.2酯交换法
适用于游离脂肪酸含量不大于2%的油脂样品。
5.2.2.1试样称取
称取试样60.0mg至具塞试管中,精确至0.1mg,准确加入2.0ml内标溶液。
5.2.2.2甲酯制备
加入4ml异辛烷溶解试样,必要时可以微热使试样溶解后加入200μl氢氧化钾甲醇溶液,盖上玻璃塞猛烈振摇30s后静置至澄清。加入约1g硫酸氢钠,猛烈振摇,中和氢氧化钾。待盐沉淀后,将上层溶液移至上机瓶中,待测。
5.3测定
5.3.1色谱参考条件
取单个脂肪酸甲酯标准溶液和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溶液分别注入气相色谱仪,对色谱峰进行定性。
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准溶液气相色谱图,见附录b。
a)毛细管色谱柱:聚二氰丙基硅氧烷强极性固定相,柱长100m,内径0.25mm,膜厚0.2μm。
b)进样器温度:270℃。
c)检测器温度:280℃。
d)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00℃,持续13min;
100℃~180℃,升温速率10℃/min,保持6min;
180℃~200℃,升温速率1℃/min,保持20min;
200℃~230℃,升温速率4℃/min,保持10.5min。
e)载气:氮气。
f)分流比:100∶1。
g)进样体积:1.0μl。
h)检测条件应满足理论塔板数(n)至少2000/m,分离度(r)至少1.25。
5.3.2试样测定
5.3.2.1试样溶液的测定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将脂肪酸标准测定液及试样测定液分别注入气相色谱仪,以色谱峰峰面积定量。
6分析结果的表述
6.1试样中单个脂肪酸甲酯含量
试样中单个脂肪酸甲酯含量按式(1)计算:
式中:
xi——试样中脂肪酸甲酯i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fi——脂肪酸甲酯i的响应因子;
ai——试样中脂肪酸甲酯i的峰面积;
ac11——试样中加入的内标物十一碳酸甲酯峰面积;
ρc11——十一碳酸甘油三酯浓度,单位为毫克每毫升(mg/ml);
vc11——试样中加入十一碳酸甘油三酯体积,单位为毫升(ml);
1.0067——十一碳酸甘油三酯转化成十一碳酸甲酯的转换系数;
m——试样的质量,单位为毫克(mg);
100——将含量转换为每100g试样中含量的系数。
脂肪酸甲酯i的响应因子fi按式(2)计算:
式中:
fi——脂肪酸甲酯i的响应因子;
ρsi——混标中各脂肪酸甲酯i的浓度,单位为毫克每毫升(mg/ml);
a11——十一碳酸甲酯峰面积;
asi——脂肪酸甲酯i的峰面积;
ρ11——混标中十一碳酸甲酯浓度,单位为毫克每毫升(mg/ml)。
6.2试样中饱和脂肪(酸)含量
试样中饱和脂肪(酸)含量按式(3)计算,试样中单饱和脂肪酸含量按式(4)计算:
式中:
xsaturated fat——饱和脂肪(酸)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xsfai——单饱和脂肪酸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xfamei——单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ffamei-fai——脂肪酸甲酯转化成脂肪酸的系数。
脂肪酸甲酯转换为脂肪酸的转换系数ffamei-fai参见附录d。脂肪酸甲酯i转化成为脂肪酸的系数按照式(5)计算:
式中:
ffamei-fai——脂肪酸甲酯转化成脂肪酸的转换系数;
mfai——脂肪酸i的分子质量;
mfamei——脂肪酸甲酯i的分子质量。
6.3试样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试样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xmono-unsaturatedfat)按式(6)计算,试样中每种单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按式(7)计算:
式中:
xmono-unsaturatedfat——试样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xmufai——试样中每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xfamei——每种单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ffamei-fai——脂肪酸甲酯i转化成脂肪酸的系数。
脂肪酸甲酯转化成脂肪酸的系数ffamei-fai参见附录d。
6.4试样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
试样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xpoly-unsaturatedfat)按式(8)计算,单个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按式(9)计算:
式中:
xpoly-unsaturatedfat——试样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xpufai——试样中单个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xfamei——单个多不饱和脂肪酸甲酯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ffamei-fai——脂肪酸甲酯转化成脂肪酸的系数。
脂肪酸甲酯转化成脂肪酸的系数ffamei-fai参见附录d。
6.5试样中总脂肪含量
试样中总脂肪含量按式(10)计算:
式中:
xtotalfat——试样中总脂肪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xi——试样中单个脂肪酸甲酯i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ffamei-tgi——脂肪酸甲酯i转化成甘油三酯的系数。
各种脂肪酸甲酯转化成甘油三酯的系数参见附录d。脂肪酸甲酯i转化成为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系数按式(11)计算:
式中:
ffamei-tgi——脂肪酸甲酯i转化成为脂肪酸甘油三酯的系数;
mtgi——脂肪酸甘油三酯i的分子质量;
mfamei——脂肪酸甲酯i的分子质量。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第二法外标法
7原理
7.1水解-提取法:试样经水解-乙(yi)醚溶液提取其中的脂肪后,在碱性条件下皂化和甲酯化,生成脂肪酸甲酯,经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析,外标法定量测定脂肪酸的含量。
动植物纯油脂试样不经脂肪提取,直接进行皂化和脂肪酸甲酯化。
7.2乙酰氯-甲醇法(适用于含水量小于5%的乳粉和无水奶油试样):乙酰氯与甲醇反应得到的盐酸-甲醇使其中的脂肪和游离脂肪酸甲酯化,用甲苯提取后,经气相色谱仪分离检测,外标法定量。
7.3酯交换法(适用于游离脂肪酸含量不大于2%的油脂):将油脂溶解在异辛烷中,加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通过酯交换甲酯化,反应完(wan)全后,用硫酸氢钠中和剩余氢氧化钾,外标法定量测定脂肪酸的含量。
8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焦性没食子酸(c6h6o3)。
8.1.4乙(yi)醚(c4h10o)。
8.1.5石油醚:沸程30℃~60℃。
8.1.6乙醇(c2h6o)(95%)。
8.1.7甲醇(ch3oh):色谱纯。
8.1.8氢氧化钠(naoh)。
8.1.9正庚烷[ch3(ch2)5ch3]:色谱纯。
8.1.10三氟(fu)化硼甲醇溶液:浓度为15%。
8.1.11无水硫酸钠(na2so4)。
8.1.12氯化钠(nacl)。
8.1.13无水碳酸钠(na2co3)。
8.1.14甲苯(c7h8):色谱纯。
8.1.15乙酰氯(c2h3clo)。
8.1.16异辛烷[(ch3)2chch2c(ch3)3]:色谱纯。
8.1.17硫酸氢钠(nahso4)。
8.1.18氢氧化钾(koh)。
8.2试剂配制
8.2.1盐酸溶液(8.3mol/l):同3.2.1。
8.2.2乙(yi)醚-石油醚混合液(1+1):同3.2.2。
8.2.3氢氧化钠甲醇溶液(2%):同3.2.3。
8.2.4饱和氯化钠溶液:同3.2.4。
8.2.5乙酰氯甲醇溶液(体积分数为10%):量取40 ml甲醇于100 ml干燥的烧杯中,准确吸取5.0ml乙酰氯逐滴缓慢加入,不断搅拌,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并定容至50ml干燥的容量瓶中。临用前配制。
注:乙酰氯为刺激性试剂,配制乙酰氯甲醇溶液时应不断搅拌防止喷溅,注意防护。
8.2.6碳酸钠溶液(6%):称取6g无水碳酸钠于100ml烧杯中,加水溶解,转移并用水定容至100ml容量瓶中。
8.2.7氢氧化钾甲醇溶液(2mol/l):同3.2.5。
8.3标准品
8.3.1混合脂肪酸甲酯标准:同3.3.2。
8.3.2单个脂肪酸甲酯标准:同3.3.3。
8.3.3脂肪酸甘油三酯标准品:纯度≥99%。
8.4标准溶液配制
8.4.1单个脂肪酸甲酯标准溶液:同3.4.3。
8.4.2脂肪酸甘油三酯标准工作液:根据试样中所要分析脂肪酸的种类选择相应甘油三酯标准品,用甲苯配制适当浓度的标准工作液,于-10℃以下的冰箱中保存,有效期3个月。
9仪器设备
9.1匀浆机或实验室用组织粉碎机或研磨机。
9.2气相色谱仪:具有氢火焰离子检测器(fid)。
9.3毛细管色谱柱:聚二氰丙基硅氧烷强极性固定相,柱长100m,内径0.25mm,膜厚0.2μm。
9.4恒温水浴:控温范围40℃~100℃,控温±1℃。
9.5分析天平:感量0.1mg。
9.6离心机:转速≥5000r/min。
9.7旋转蒸发仪。
9.8螺口玻璃管(带有聚四氟乙烯做内垫的螺口盖):15ml。
9.9离心管:50ml。
10分析步骤
10.1试样的制备
操作步骤同5.1。
10.2试样前处理
10.2.1水解-提取法
10.2.1.1试样的称取
称取均匀试样0.1g~10g(精确至0.1mg,约含脂肪100mg~200mg)移入到250ml平底烧瓶
中,加入约100mg焦性没食子酸,加入几粒沸石,再加入2ml95%乙醇,混匀。根据试样的类别选取不同的水解方法。
10.2.1.2试样的水解
操作步骤同5.2.1.2。
10.2.1.3脂肪提取
操作步骤同5.2.1.3。
10.2.1.4脂肪的皂化和脂肪酸的甲酯化
操作步骤同5.2.1.4。
动植物油脂试样不经脂肪提取,直接进行皂化和脂肪酸甲酯化(同5.2.1.4)。
10.2.2乙酰氯-甲醇法
10.2.2.1试样称取
准确称取乳粉试样0.5g或无水奶油试样0.2g(均精确到0.1mg)于15ml干燥螺口玻璃管中,加入5.0ml甲苯。
10.2.2.2试样测定液的制备
向试样中加入10%乙酰氯甲醇溶液6ml,充氮气后,旋紧螺旋盖。振荡混合后于80℃±1℃水浴中放置2h,期间每隔20min取出振摇1次,水浴后取出冷却至室温。将反应后的样液转移至50ml离心管中,分别用3 ml碳酸钠溶液清洗玻璃管3次,合并碳酸钠溶液于50 ml离心管中,混匀。
5000r/min离心5min。取上清液作为试液,气相色谱仪测定。
10.2.3酯交换法
10.2.3.1试样称取
称取试样60.0mg至具塞试管中,精确至0.1mg。
10.2.3.2甲酯制备
同5.2.2.2。
10.3标准测定液的制备
准确吸取脂肪酸甘油三酯标准工作液0.5ml,按5.2.2.2相应步骤进行相同的前处理。
10.4色谱测定
色谱参考条件同5.3.1。
11分析结果的表述
11.1试样中各脂肪酸的含量
以色谱峰峰面积定量。试样中各脂肪酸的含量按式(12)计算:
式中:
xi——试样中各脂肪酸的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ai——试样测定液中各脂肪酸甲酯的峰面积;
msi——在标准测定液的制备中吸取的脂肪酸甘油三酯标准工作液中所含有的标准品的质量,
单位为毫克(mg);
ftgi-fai——各脂肪酸甘油三酯转化为脂肪酸的换算系数,参见附录d;
asi——标准测定液中各脂肪酸的峰面积;
m——试样的称样质量,单位为毫克(mg);
100——将含量转换为每100g试样中含量的系数。
11.2试样中总脂肪酸的含量
试样中总脂肪酸的含量按式(13)计算:
式中:
xtotalfa——试样中总脂肪酸的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xi——试样中各脂肪酸的含量,单位为克每百克(g/100g)。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第三法归一化法
12原理
12.1水解-提取法:试样经水解-乙(yi)醚溶液提取其中的脂肪后,在碱性条件下皂化和甲酯化,生成脂肪酸甲酯,经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分析,面积归一化法定量测定脂肪酸百分含量。
动植物油脂试样不经脂肪提取,直接进行皂化和脂肪酸甲酯化。
12.2酯交换法(适用于游离脂肪酸含量不大于2%的油脂):将油脂试样溶解在异辛烷中,加入氢氧化钾甲醇溶液通过酯交换甲酯化,反应完(wan)全后,用硫酸氢钠中和剩余氢氧化钾,面积归一化法定量测定脂肪酸百分含量。
13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6682规定的一级水。
13.1试剂
同3.1。
13.2试剂配制
同3.2。
13.3标准品
13.3.1混合脂肪酸甲酯标准溶液:同3.3.2。
13.3.2单个脂肪酸甲酯标准:同3.3.3。
13.4标准溶液配制
单个脂肪酸甲酯标准溶液:同3.4.3。
14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同第4章。
15分析步骤
15.1试样的制备
操作步骤同5.1。
15.2水解-提取法
15.2.1试样的称取
称取均匀试样0.1g~10g(精确至0.1mg,约含脂肪100mg~200mg)移入到250ml平底烧瓶
中,加入约100mg焦性没食子酸,加入几粒沸石,再加入2ml95%乙醇,混匀。根据试样的类别选取不同的水解方法。
15.2.2试样的水解
操作步骤同5.2.1.2。
15.2.3脂肪提取
操作步骤同5.2.1.3。
15.2.4脂肪的皂化和脂肪酸的甲酯化
操作步骤同5.2.1.4。
15.2.5色谱测定
色谱参考条件同5.3.1。
15.3酯交换法
15.3.1试样称取
称取试样60.0mg至具塞试管中,精确至0.1mg。
15.3.2甲酯制备
同5.2.2.2。
16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某个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百分比yi按式(14)计算,通过测定相应峰面积对所有成分峰面积总和的百分数来计算给定组分i的含量:
式中:
yi——试样中某个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百分比,%;
asi——试样测定液中各脂肪酸甲酯的峰面积;
ffamei-fai——脂肪酸甲酯i转化成脂肪酸的系数,参见附录d;
σasi——试样测定液中各脂肪酸甲酯的峰面积之和。
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17精密度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0%。
18定量限
参见附录e。
附录a
单个脂肪酸甲酯标准品的分子式及cas号
单个脂肪酸甲酯标准品的分子式及cas号见表a.1。
表a.1单个脂肪酸甲酯标准品的分子式及cas号
序号
脂肪酸甲酯单标
脂肪酸简称
cas号
1
丁酸甲酯
c4:0
623-42-7
2
己酸甲酯
c6:0
106-70-7
3
辛酸甲酯
c8:0
111-11-5
4
葵酸甲酯
c10:0
110-42-9
5
十一碳酸甲酯
c11:0
1731-86-8
6
十二碳酸甲酯
c12:0
111-82-0
7
十三碳酸甲酯
c13:0
1731-88-0
8
十四碳酸甲酯
c14:0
124-10-7
9
顺-9-十四碳一烯酸甲酯
c14:1
56219-06-8
10
十五碳酸甲酯
c15:0
7132-64-1
11
顺-10-十五碳一烯酸甲酯
c15:1
90176-52-6
12
十六碳酸甲酯
c16:0
112-39-0
13
顺-9-十六碳一烯酸甲酯
c16:1
1120-25-8
14
十七碳酸甲酯
c17:0
1731-92-6
15
顺-10-十七碳一烯酸甲酯
c17:1
75190-82-8
16
十八碳酸甲酯
c18:0
112-61-8
17
反-9-十八碳一烯酸甲酯
c18:1n9t
1937-62-8
18
顺-9-十八碳一烯酸甲酯
c18:1n9c
112-62-9
19
反,反-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
c18:2n6t
2566-97-4
20
顺,顺-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
c18:2n6c
112-63-0
21
二十碳酸甲酯
c20:0
1120-28-1
22
顺,顺,顺-6,9,12-十八碳三烯酸甲酯
c18:3n6
16326-32-2
23
顺-11-二十碳一烯酸甲酯
c20:1
2390-09-2
24
顺,顺,顺-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
c18:3n3
301-00-8
25
二十一碳酸甲酯
c21:0
6064-90-0
26
顺,顺-11,14-二十碳二烯酸甲酯
c20:2
61012-46-2
27
二十二碳酸甲酯
c22:0
929-77-1
28
顺,顺,顺-8,11,14-二十碳三烯酸甲酯
c20:3n6
21061-10-9
29
顺-13-二十二碳一烯酸甲酯
c22:1n9
1120-34-9
30
顺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
c20:3n3
55682-88-7
31
顺-5,8,11,14-二十碳四烯酸甲酯
c20:4n6
2566-89-4
32
二十三碳酸甲酯
c23:0
2433-97-8
33
顺13,16-二十二碳二烯酸甲酯
c22:2
61012-47-3
34
二十四碳酸甲酯
c24:0
2442-49-1
35
顺-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甲酯
c20:5n3
2734-47-6
36
顺-15-二十四碳一烯酸甲酯
c24:1
2733-88-2
37
顺-4,7,10,13,16,19-二十二碳六烯酸甲酯
c22:6n3
2566-90-7
本生血清移液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步骤
C45U表面处理C45U化学成分
安捷伦气相色谱仪操作使用上的一些注意事项
你知道黑色聚氨酯管托 的优良特点吗
机械钢铝拖链技术的特点及在加工行业的应用
GB 5009.16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脂肪酸的测定
注意维持好风淋室的洁净室环境十分重要!
为什么数控外圆磨床加工工件时表面会有螺旋线
新款-低温恒温搅拌反应浴
制药用水医药纯化水系统的消毒和灭菌
CT-1Plus电位滴定仪来测定某产品卡波姆含量参数
油不串味、一机多用
全衬聚氨酯刀型闸阀主要结构特点
搬运恒温恒湿试验箱时倾斜度为什么不能大于15度?
复合水泥发泡保温板的性能与应用
注射针流量测试仪使用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如何实现一次做6个固有溶出度样品测试?
张家口空调机组噪声屏障施工安装效果
HH44X微阻缓闭止回阀在长距离输水应用
拖链—未来之路